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下文学 www.bxwx520.cc,最快更新小货郎最新章节!

托王大娘跟自己一起进去。

    引娘则要去上学,他们要到十月底才能放假。所以引娘只能下午的时候过来。

    她也纠结了会,在想选管理刺绣坊,还是选继续上学。

    她纠结的时候纪彬跟荆夫子都在看她,想知道引娘到底会怎么选。

    等引娘说出来她要继续上学的时候,纪彬跟夫子同时松口气。

    虽然他们两个都会让引娘继续学习吧,但这话让她自己说出来,明显是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荆夫子也改了引娘的上课时间,她只要上午去就行,下午可以回刺绣坊。只是学业必须完成,否则就没有这个优待了。荆夫子很看好引娘,自然会全力教导她。

    所以在刺绣坊刚开这几天里,纪彬都要来刺绣坊看看,他自己进来又不方便,干脆喊了王大娘。王大娘做事利落,她倒是想绣些复杂的东西,可眼神跟学习都跟不上,所以一直都在做五文钱块的鞋面,也算个营生。

    纪彬倒是想了想,干脆雇王大娘在刺绣坊打扫院子跟房间,没事的时候烧烧水,保证绣娘们都有热水喝。

    这活轻松不累,还能帮他看着刺绣坊。毕竟王大娘之前也帮了不少忙,找她正合适。

    跟王大娘说的时候,她立刻答应,这有什么不能答应的?她老婆子都能有活计了!还是每个月固定发钱!

    而且纪彬还说了,平日没事的时候,她能继续做鞋面,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。这对干惯活的王大娘来说,不就是扫扫地擦擦灰烧烧水,在家随手都做的。

    以后王大娘早上过来开门,让来刺绣坊的妇人女子们进来,下午有引娘检验,一切都合适得很。现在能来这的,多是纪滦村的人,毕竟刺绣坊舍得用蜡烛,天稍微暗一下,来这里做绣活不伤眼睛。

    纪彬并不限制谁进来,只要是接了他们刺绣坊的活,都能来这里做,要是不愿意来,那也不勉强。

    可纪彬知道,等李裁缝过来的时候,那大家的积极性就会很高。估计就算隔壁村的人,都会过来吧。毕竟这里有李裁缝指点,在家没人指点她们啊。

    纪彬花了那么多银子请李裁缝过来,为的就是这个。

    都不用他说,直接可以吸引绣娘,他不是想让大家都在这里做绣活,只是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场地而已。

    提高这五十七名绣娘的技术,这才是纪彬真正目的。

    如今的二十二档绣娘里面,只有李裁缝属于最高层二十二,后面直接断档,然后是第七档的周娘子,徐娘子。

    第七档对应的绣品价格是一千文。

    虽然已经很多了,但跟了李裁缝的四千文相比,直接差了四倍啊!

    人家做一块绣品,是你做四块的价格。

    周娘子跟徐娘子那么努力,也是知道李裁缝做绣品的价格。

    当然了,其他人还不知道李裁缝绣品价格,可她们知道周娘子跟徐娘子的啊。

    一块绣品能赚一千文,也就是五钱银子!这已经够她们眼馋的了。

    而周娘子跟徐娘子又天天去刺绣坊,想要学技术的,自然都跟着过去。

    反正以纪彬知道的,她们俩在家的时候也会被打扰,不少人登门请教刺绣技术。既然天天到她们家打扰,她俩还不如来绣房呢。

    她俩教学的热情比李裁缝要高,毕竟她俩学来的手艺没费什么功夫,都是纪彬跟引娘牵线。所以教起来没有负担。

    纪彬基本可以断言,两个月后,来刺绣坊的绣娘们,技术都会提升。

    这就跟你在家自学,和在学校听课交流一样。对普通人来说,当然是后者收获更大。

    村里不少人也发现这里的好处,比如家里有个烦人小姑子的赵婶子。赵婶子做的是第三档的绣活,也就是一块刺绣两百文。

    在家做的时候,出嫁的小姑子天天跟婆婆在后面嘀咕她,手里拿起针线,就被喊去烧水扫地,又或者去帮忙拿个东西。

    反正一句话,就是不能让她闲下来。

    两人打扰她干活的原因很简单,家婆年纪大,看不清针线,当然做不了。

    小姑子那手缝纫,连五文钱的东西都做不成,针脚忽大忽小,难看得很,直接被人家引娘婉拒“”

    从那之后,也不会知道小姑子怎么跟家婆说的,只要赵婶子在家做针线活,就一定会打扰她。这就是不想让她赚兼钱啊。

    刚开始赵婶子以为自己多想了,没想到她相公都发现这一茬。

    最后两人琢磨出来,赵婶子做的绣活那是自家的私账,既不用充公,又不用给别人。他们当然看不惯。

    所以赵婶子干脆收拾收拾东西,直接在刺绣坊找了个位置。

    这里面都是妇人女子,没事跟大家唠唠家常,说说闲话,不比在家受闲气强?

    赵X婶子原本以为自己这么想,谁知道她一说出来,大家表情不一。好家伙,竟然都是这么想的?!

    这下大家共同点更多了,不少人还盼着来刺绣坊呢,在这里可松快得很。

    至干家里边,根本不会阳I她们讨来。毕竟她们现在赚钱不少的。能赚钱的,说话就是硬气。

    纪彬除了嘱咐过王大娘,让她们说谁家闲话不要太过分之外,倒也没有多加干涉。

    不过她们聊得最多的,还是怎么提高手艺。这才是吃饭的东西。

    又是一个月一号,从春安城来的太平车又赶过来。

    车夫老温看了看前边白色的路,忍不住对自己儿子道∶"我不是眼花了吧,那是一条路吗?""是啊!之前的泥巴地,现在修了条石子路。"

    老温赶着车过去,他就喜欢这种路,虽然不算特别平坦吧,但刚下过雨,还是这种路比较舒服。顺着这条路,老温先去酿酒坊。这次要取一千斤黄米酒,五千斤黄桂稠酒。

    要知道黄桂稠酒在春安城几乎卖疯了,特别是各家的宴会,若是没有这酒,那是会被人笑话的。这可一点也不夸张。

    毕竟谁不喜欢这样的酒啊,哪家女子喝了,都会惊叹这酒的味道。一杯一杯的也不上头,最适合宴会上饮用。

    而且马上要八月十五,中秋月圆的时候,哪家没有宴会。

    许多人家早早就跟平喜楼预定,只要把这些酒拉过去,必然立刻销售一空。

    现在只送去五千斤,是因为只有五千个瓶子,这已经是邓家三兄弟加急之后的数量了。

    纪彬看了看老温的车,忍不住道∶"算起来已经卖过去四五千瓶酒,怎么只回来不到两千的瓶子?"

    这瓶子造价如此之高,回来的越多越好啊。

    老温也奇怪∶"不知道啊,按理说平喜楼都花两文钱回收了,但给的人还是不多。"

    原本以为给钱之后再回收瓶子比较简单。谁知道瓶子还是到不了手里。就很奇怪。

    不过一千多瓶子也行,等酿酒坊清洗消毒晾晒之后,下批就可以用了。

    在他们装酒的时候,老温跟其他车夫们在客舍吃饭,随口问道∶"那这次的刺绣呢,数量多少。"

    纪彬道∶"三百件了,都是不错的绣品。"

    最高端的还是李裁缝做出来的一整套。徐娘子,高娘子也各一套。

    剩下的那就是中端产品,不止高端的绣品在如意楼好卖,这些中端的更是抢手。至于低端的都没送过去,全留在杂货店自己能消化。

    而且纪彬渐渐发现了,自从有了刺绣坊之后,不少绣娘都会在这交流,她们竟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这是最让人惊喜的啊。

    可能现在风格还不明显,等刺绣坊绣娘更多一点的时候,就会有无穷潜力。

    老温也道;"如意楼的柳老板让我跟你说个事"

    老温慢慢道∶"春安城现在有个故事,传得非常广,讲的就是你们邑伊县的事。

    在这里故事里,一切都要从一个货郎说起。

    这个货郎父母双亡,家境贫寒,平日都在县城里走街串巷卖货,但为人忠厚老实,待人热情,很有一些朋友。

    货郎在做生意的时候,无意间看到青梅竹马的邻居长成漂亮少女。漂亮少女有一手好刺绣,拜托这个货郎帮忙贩卖。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。

    货郎想去提亲,又怕自己身无长物被拒绝,于是找了朋友诉说。这朋友竟然送给他两幅刺绣,这刺绣精美异常,华贵无比。朋友还说,这刺绣送过去,婚事必然能成。

    货郎抱着试试的态度登门提亲,没想到未来岳母看到这刺绣竟然小声惊叹,真的对他有所不同。最后因为这刺绣竟然真的成了门亲事。

    这个故事听完,纪彬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。

    谁知道老温还没讲完,他继续道∶"所以春安城有人说,得了这刺绣,就能得好姻缘。"

    纪彬深吸口气,如果不是这会拿着筷子,他真的想鼓鼓掌。这到底是谁传的消息啊!编故事有那么好玩吗!但是编的还挺像回事?

    不过纪彬终于知道,古代民间传说是怎么来的了。如果他不是了解内情,说不定还真被糊弄过去。

    柳掌柜让老温带话的时候还特意调查了。

    这个故事是从各处说浑话的人那传出来的,为了吸引听客的耳朵,讨赏钱加工出来的。倒也不是谁故意惹事。

    这个说浑话,算是民间百戏的一种,就是在茶馆讲笑话讲故事,逗大家开心。估计是不知道从哪听到邑伊县的这个小故事,觉得比较有趣,然后就再加工说出来了。好在他们只说邑伊县,名字也全都用货郎跟邻居代称,并未说名字。不是知道内情的,肯定不懂说的是哪家。就算消息传到邑伊县,大家也不知道讲的是谁。

    纪彬无奈摇头,他只是想帮朋友送个好礼物而已,谁能想到会发展成这样?

    还好春安城离邑伊县这么远,一时半会这个消息也不会传过来。纪彬让老温把这件事保密,千万不能乱说。

    不过想想还是好笑,他竟然也成为民间传说中更多一环,可能后人在考证这个故事的时候,根本不知道朋友是谁的,但会感慨这个朋友的慷慨大方吧?

    送走老温他们,纪彬也开始算手里的银钱了。

    毕竟做这些生意也好几个月,是该算算自己赚了多少。

    晚上,引娘看着纪大哥拨算盘,还不时用奇怪的符号算公式,开口道∶"纪大哥,你这是在做什么啊。"

    纪彬看看加减法,笑道∶"用乘法口诀算账,回头我教你。"

    引娘点头,默默把蜡烛的光调亮点。

    现在的账目主要是三方面,杂货店,而杂货店还分自家的,跟盘临县的。第二个是酿酒坊的。第三个则是刺绣坊的。

    其中杂货店每月差不多收入十两银子,这个比较稳定。从一月份开业到现在,到手差不多七十五两。

    酿酒坊不用说,纪彬算了算,现在一共卖出去四千斤黄米酒,九千斤黄桂稠酒,去掉成本,去掉给里长家的分红。

    四千斤黄米酒,他收入是在一百八十两。九千斤黄桂稠酒,收入是二百二十五两。合计四百零五两银子。

    看着是不少,但作坊可是建的,那么大的作坊加后面客舍,作坊地面铺了地砖,这可比他家建房子贵多了。

    去掉作坊的钱,到手三百七十两。好吧,赚到的钱还是很多。

    不算都不知道他赚了这么多钱啊。

    然后刺绣坊,刺绣坊的账既好算也难算。毕竟涉及的人太多,好在引娘记得都很清楚。

    首先是各种丝棉线,布料,还有各种损耗,大约是七两。但在绣品当中,最贵的不是这些材料,而是人工。

    以前有三十七个绣娘,其中收入最低的,则是不分档的十八个绣娘们,她们做的活都简单,出来的数量也多。

    一个月能做约莫二百多块便宜刺绣,她们工钱约莫是四千五百文。这些刺绣不送到春安城,都是些鞋面,腰带,头巾等。

    剩下的就不同了,往上数第一档绣娘,一块刺绣一百文,七个绣娘一个月能做二十八块,七个人的工钱就是两千八百文。

    越往上越多,到第五档绣娘,一块刺绣六百文,一个绣娘这个月做三块刺绣,那就是一千八文。如果在这没看出差别的话,直接说出李裁缝的工钱。

    她一个月做两块刺绣,一块四千文,这个月能赚八千文,再加上之前给她补贴的两千文教学钱,那这个月就是一万文钱,也就是五两银子。

    一个高级绣娘的工钱,几乎跟所有材料钱持平。这大概就是有技术的好处。

    引娘见纪彬算出来,震惊道∶"我知道李嫂子赚得钱不少,可没想到这样多。"

    纪彬笑∶"毕竟是手艺活,当然值钱。我听柳掌柜说,苏杭那边,一块上好刺绣,绣娘的工钱能达上百两,更不要说卖出的价格。"

    上百两?

    酒坊要酿多少酒才能有上百两啊。

    纪彬总算把绣娘们工钱算出来,差不多是十四两整。加上材料费,还有各项杂费,一个月支出是二十二两银子。那这些绣品,纪彬能赚多少呢。卖出价格为一百二十两左右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忙了这么久,一个月赚了不到一百两,记得最开始拿新鲜花样的时候,三十块都卖了八十两。

    如今花样用过几次,价格就会降下来,也正常。

    就算这样,加上卖给绣望坊的一百两,之前如意楼陆陆续续给的二百两,还有这个月收到的一百

    也有四百二十两,,去掉建作坊的钱,做刺绣生意以来,赚了三百八十两银子。

    刺绣生意没有酿酒生意那么热闹,但赚得还比酿酒坊多十两银子。这就能看出来刺绣的潜力有多大了。

    如果刺绣坊有四五个李裁缝这样的绣娘,那刺绣坊收益超过酿酒坊一定很简单。

    到现在,自家私账也算出来了。在八月之前,杂货店收入七十五两银子。

    酿酒坊收入三百七,刺绣坊加上以前在绣望坊的收入,还有第二次卖刺绣的收入,一共是三百八。

    引娘看着最后的数字,震惊道∶"纪大哥,你做了八个月的买卖,竟然赚了八百二十五两?"

    不算不知道。

    算了之后,纪彬自己都惊讶了。

    更不要说引娘了,在她以前的认知里,谁家能有一百两银子,那都是很有钱很有钱的人了。如今她家竟然能赚这么多?

    纪彬叹口气,哄引娘道∶"别高兴太早,赚得多,咱们花的也多啊。"

    对哦。好像花的确实很多。

    买了座山,建了作坊,修了路,买了马。

    作坊先不算,已经把钱扣了,但买山,修路,买马都花了二百零五两左右。

    这还是大钱,小钱虽然有记账,可是零零碎碎的支出也让人咋舌。

    上次办宴席十两,纪彬路过玉器店的时候给引娘买了个玉石簪子二十两,感谢宣老爹的时候送了礼物三两。

    好家伙。这账本看着就头疼啊。

    更有新茶送柴尺,王知县这种打点钱。

    引娘抱着账本,忍不住心痛道∶"我也太能花钱了。"

    纪彬好笑∶"咱们也能挣钱啊。"

    两人把身上,匣子,压箱底的钱拿出来数数,银票银子铜板加起来,还剩二百三十七两二钱。

    说少吧,也不少。

    但跟赚的相比,花得也太多了吧!

    纪彬又算了算,看向引娘道∶"还有一个支出没写出来。"

    引娘看了半天道∶"什么支出,我平日都有记啊。"

    纪彬摇头∶"你的月钱。"

    "我要什么月钱,我可是你娘子。"引娘一本正经道。

    纪彬笑笑,只怕小引娘都不知晓娘子是什么意思,就是个聪明的小孩子。

    "我知道,你是我娘子,但你为刺绣坊忙前忙后,当然要有私房钱。"纪彬的目的就是这个,想让引娘有自己的私房钱。

    不管以后如何,他挣的所有钱,都会有引娘一大半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他还希望引娘有自己的小金库,希望她喜欢什么就买什么,不用自己,她也能买十两二十两的簪子。

    因为算账的时候他发现了,引娘不会花多余的钱,自己还会跟好友去食肆吃饭喝酒。但引娘不会,她现在吃得好用得好,也都是自己买了,她才会用。

    这样不行,引娘要学会花钱才可以。

    纪彬道∶"这不是跟你生份,咱们始终是一家人,可我想让你手里有钱。"

    说着,纪彬把剩下的二百三十七两分成三份,拿了一百两放公账,让引娘保存,三十七在自己身上,方便应酬用钱。

    五十两拿出来方便支付绣娘们的工钱,还有买丝线布料钱。剩下五十两则捧到引娘怀里∶"两个月,把这个钱花完。"

    纪彬认真道∶"不准给家里添置东西,不准给我买东西,不准给娘家,看着花。

    引娘不解,不能做这三件事,那她还能做什么?引娘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有一天会为怎么花钱烦恼啊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