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下文学 www.bxwx520.cc,最快更新小货郎最新章节!

又怎么在春安城扒拉点生意?

    这也是当初他给货郎们定价很低的原因。

    他太需要货郎们了,就拿荆高庄来说,不是货郎们走街串巷传消息,那边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这个店。

    有些时候吧,看似吃亏,其实是赚了。

    纪彬又在杂货店待了两天,确定这里没事,他跟柴力又回去纪滦村。小毛驴倒是留下了,可以帮忙送送货,也让他们两个省点力气。

    回纪滦村的时候,已经是六月二十八,距离邓家兄弟交货还有两天。

    纪彬看着天气,现在心里都有阴影了,只怕送货的时候再来场暴雨,岂不是很惨。

    此时正是下午,纪彬跟引娘打了个招呼,直接去酿酒坊。谁知道引娘却道∶"邓家兄弟们来了,现在正在卸货呢。"

    邓家兄弟来了?

    距离他们上次回去,这才十一天?

    纪彬连忙去看,只见阳光下邓家兄弟露出久违地笑脸,小心翼翼地跟大家一起卸货。

    见纪彬来了,邓杉立刻看过来。但他自己结巴,只好让大哥帮忙说话。

    邓家大哥惊喜道∶"东家,你来了。"

    这邓家人怎么也喊东家了。

    邓杉大哥继续道∶"我们这次带了五百个坛子,还有五百粉瓶,五百白瓶,您看看?"

    十一天?一千五百个坛子?

    虽说前面那一千个坛子比较好做,但按照邓家烧窑的规模,至少要三批吧?也就是十五天左右。后面的还要二次烧制,也要个十天左右?这怎么就做好了。

    邓家二哥补充∶"我们回去之后,邓杉想出方法,临时改变烧制方法,现在一次就可以烧七百陶器,所以十天里,甚至还能多做出许多。"

    "这也很难了。"纪彬感叹。

    毕竟烧制当中,肯定还会有坏的,有残次品。就算改进了烧制方法,能直接翻倍,还是很夸张啊。

    纪彬看着这些坛子,只觉得邓杉的工艺似乎又进步了。有这样的合作伙伴,可真是省心啊。自己一次信任,竟然能有这么好的结果。

    这陶器线条流畅,一看就是好坛子。

    而旁边的彩陶也有意思,乳白色跟胭脂色,基本需要低温慢烤。

    这十天里想把两种都做出来,还要合理安排工序,否则时间肯定赶不上。不管从哪方面来说,邓杉制陶的手艺,绝对不一般。

    要知道单单酒坛的做法,都需要六道工序,更不用说彩陶烧制了。

    他们在外面说话,里长也走了出来,笑得合不拢嘴∶"好事啊,我们的酒都做好了只等着瓶子,现在瓶子也来了,七月初一,就能用春安城来的太平车拉走。"

    上次欠了陈掌柜家五百斤酒,还有平老板定下来的三千斤。现在陈掌柜的酒可以还清,平老板的酒还一千斤!

    里长总觉得,明明是在赚钱,但他们酿酒坊就跟还账一样慌张。

    而邓家兄弟,也终于拿到自己的酬劳。毕竟这次没翻车!没翻车!

    五文钱的五百酒坛,加上七十文的一千彩陶坛,减去之前定金跟纪彬借的钱,一共赚了七万零五百文!!!

    也就是三十五两二钱,还多个一百文!

    在家的时候,邓家兄弟跟嫂子们都不敢算账。

    一个是他们算不明白,另一个是算有什么用,做不出来那都不是自己的。

    如果说之前那二十天,是日夜赶工,做得极其辛苦。

    那这十天,就是拼命。只有这两个字,拼命。

    就连邓家大哥十三岁的儿子都在拼命。邓家二哥四五岁小姑娘都在帮忙搬东西。

    他们不知道自己那十天怎么熬过来的。

    一天睡一个时辰,吃东西只吃饼跟凉水,制泥,拉坯,装饰,填泥,烧制,磨光。醒来都是这些事,醒来就是干活。

    不仅他们三兄弟干,还有两个嫂子也是在做,不管多累,咬着牙也做完。这中间还不能出错,稍微出错,那就交不成了。

    其实纪彬没有给他们这么大压力,只让他们下个月做好就行。毕竟这东西催是催不来的。

    可邓家人却憋口气在心里,也许是村里人冷嘲热讽,也许是邓大嫂娘家人追到家里笑话。不管哪一种,都让他们咬牙做完,心里那股气直到刚刚平安交货才松下来。

    说实话,让他们再来十天这样的日子,他们可能会猝死吧。估计以后都不会有这种速度了。

    然后就是把陶器运过来。

    借车的时候,那家人让他们先给借车的钱,说是怕他们赖账。

    等经过上次出事的那块地方,现在还能看到陶器碎片在那,三个人同时扭过头不去看。因为他们知道,再看一眼,那根弦就绷不住了。

    还好,这次稳稳当当地把陶器送到,一点事也没有,一点磕碰也没有,钱还到手了。他们终于拿到钱了!

    三兄弟走到回去的路上,见四下无人,抱着又哭了一场。他们之前活了多少年,都没现在哭得多。

    毕竟这么多钱,是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的,平均分下来,一个人都能有十几两!而且他们还接到下次的订单。

    还是五百个两斤装的酒坛,还有两千个彩陶。这次是两千个了。

    下个月二十五号前送过来就行。

    这时间对他们来说,简直太宽裕了,根本不用紧张。

    邓家三兄弟回到家,眼里还带泪呢,毕竟哭了那么多,一时没收住。

    纪彬都想不到,因为他们这幅表情,还没到家呢,就又受到嘲讽了。

    "看看他们哭的,肯定又失败了吧。""跟人家聪明人谈生意,不把他们赔死才怪。""又是钱没拿到,货也没了吧。"

    "要我说,穷人就别做发财梦!老老实实穷一辈子吧!""就是,村里都这样,你们还想发财啊。""钱没赚到,欠一屁股债。"

    这是村里人普通想法,觉得跟聪明人做生意,自己肯定会赔钱的。毕竟玩不过他们啊。

    邓家三兄弟没说话,直接回到家里,他们三家挨着的,邓家大嫂二嫂带着孩子们在家等小消息。见他们回来,连忙站起来。

    邓二哥跑过来,拉住二嫂的手,大声道∶"媳妇儿!我们赚了三十五两银子!"这声音喊得超大,就是让门口看笑话的人听的。

    这让大嫂二嫂表情愕然。

    邓大哥也道∶"准确说的话,就是三十六两多。你们看。"

    邓家孩子们也围上来,看着荷包里的银子,白花花亮闪闪。简直让人看的眼睛发酸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邓大哥的荷包从来没有这么充裕过,这么破的荷包,这么多的钱,怎么看不到觉得不搭啊。

    大嫂二嫂也哭出声,不是他们想哭,实在是一波三折,让他们心力交瘁,家里都指望这个交易能成。

    现在真的成了,真的啊。这些天拼了命的辛苦,没有白费。他们是为自己辛苦哭的。

    外面的人也看到荷包里的钱,这下子统统闭嘴了,还有人想进来套近乎,邓杉直接把门关上,谁都进不来。

    他们邓家三兄弟会怕有人使坏?

    那也要有人敢啊,就他们三兄弟挖泥练出来的力气,不是他们能比的。

    三家人去了屋里,大嫂让大儿子带着小孩们去院子玩,大人们要进屋讨论事情。

    邓家大哥先是讲了他们去纪滦村的经过,又说了纪彬许多好话,然后又讲接下来的单子。不管说了多少,一家人怎么都听不够。感觉日子跟做梦一样啊。这都挣三十五多两了,后面呢,?

    说了约莫半个时辰,邓二哥道∶"我们这些钱怎么花?"

    穷人乍富,是不知道怎么花的。

    邓大哥直接拍他脑袋∶"怎么花?先存着。对哦,还是要存钱的。

    不过现在分一下是真的。

    毕竟除了老三之外,其他都有家了,也能让家人生活更好些。

    邓杉开口∶"按,按,按,人人人分。"说着,指指大嫂,二嫂,还有大哥家最大的孩子。他们六个人分。

    这样也合适,毕竟大家都有出力,大嫂二嫂出的力气可不小。

    邓二哥却道∶"不行,按家来分。"那就是三家平分。

    邓杉可以多拿点。

    邓大哥却直接摇头,直接把荷包里的钱摊开,看叟跟二嫂;"我想这久分,咱们两家一人十两,剩下的都是邓杉的。"

    不是邓大哥太偏心,而是谈成这笔买卖,改进烧制数量,甚至在大家想放弃的时候咬牙坚持的,都是邓杉。

    所以邓杉应该多分,没有他强于其他人的手艺,这活轮不到他们来做。

    大嫂跟二嫂略略思量,一齐点头。

    邓二哥也是恍然大悟,拍着大哥肩膀∶"还是哥你想的清楚,如果是我,肯定要犯糊涂了。"

    邓杉一直摇头,想要开口辩解。但他结巴啊,他刚说话,就被大家接过去。"不,不。""不管了,就这么算。"

    "你你你你。"

    "我们很好啊,挣到钱了啊。"

    "太太太太太。"

    "太好了!家里有钱了!咱们去买肉啊!"

    气气气。"

    "气顺了吧,吃饭吃饭,咱们去买只鸡吃。

    邓杉垂头丧气,平日里大家都不会拿这个开玩笑啊,可恶,他要是口齿伶俐就好了。

    邓家分钱方法定下来。

    大哥二哥家,每家十两,剩下十五两二钱全是邓杉的。还有那一百文,则发给家里小孩子们,全当奖励。让所有人沾沾喜气,都挺好的。

    其实算起来,他们能挣这么多钱,全是因为辛苦付出,家里每个人都在付出。

    邓家赚钱的消息立刻传出来。

    原本还有不信的,可闻着他家做的肉香,鸡蛋香,让人不得不信。至于那些想上门蹭饭的,蹭好处的,全都被赶走了。有事的时候不帮忙,没事了想来蹭吃的,有那么简单的事吗?不求他们那时候帮一把,只要不在他家门口嘲讽,他们就十分感谢了。

    反正纪彬听说,邓家大嫂特意从杂货店买了个漂亮的簪子,去娘家晃了一圈,再也没人敢笑话,只敢在暗地里偷偷骂几句。

    简直把笑人无恨人有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不仅是邓大嫂娘家人,村里更是对他们三客气得很,还想来帮忙,甚至还有送学徒过来的。好笑,他们邓家男儿是不能学吗?要你们送学徒。

    邓家三兄弟这边供应也稳定了,以后只会越来越顺。不过算着时间,他家的酒应该到春安城了吧,都四天时间了。

    先是陈掌柜这里,他原本以为剩下的五百斤酒,至少要等七月下旬。没想到七月五号就送到了。这让他终于松口气。

    赶紧把酒给各家送去,然后狠狠赚笔钱!

    要知道纪彬给他的价格是两钱银子一坛,他卖出的价格是三钱。只要维护好客人们的关系,直接赚一钱啊,五百坛,那就是五十两。

    陈掌柜瞬间明白,纪彬为什么要做货郎了!不用生产,只要销售就好了!

    陈掌柜还收到纪彬送的黄桂稠酒,不过没用什么漂亮瓶子,而是结结实实用两斤坛子装,这些都是纪彬送给好友,合作商户喝的,自然不用什么包装。

    每人四斤酒,大家都不少。

    陈掌柜,梁老板,詹明他们知道这个酒,毕竟能让平喜楼老板带着燕行首,还有朋友一起去纪滦村的酒,味道肯定差不了。

    他们就知道纪彬不会那么小气,肯定会给他们尝尝的!没想到一人两斤呢!

    但是听到平喜楼给这个酒的定价,就连大方的詹明都有些不想喝了。这么贵的酒干脆卖出去好了!至于藏起来不喝?

    纪彬却交代过,只有二十天的保质,以后就不美味了!

    车夫也是心疼半天,真想找个地方卖了啊。

    而平喜楼给的价格,则是一瓶酒五钱银子。纪彬听到都直呼奸商好吧。

    他给平老板一钱银子一瓶,他直接翻了五倍!

    如果想喝白瓶加胭脂瓶,就要花一两银子。

    不愧是平喜楼,就是霸道。

    但平老板的来信却说明了,以后黄桂稠酒的价格会降,只是先做个噱头出来,让纪彬不要不高兴。

    纪彬看这信挑眉。

    有什么不高兴的,他挣他的,平老板挣平老板的,这不冲突。如果不是在平喜楼售卖,是不能卖出这个价格。人家能挣钱,也因为这是平喜楼定价。

    换个小酒馆给这个价格,不挨揍算客人脾气好。

    又不是黄米酒那样特殊,上来就走了刺史的面子,再说酒的价格其实有些透明。稍微懂行的,算算就知道里面利润有多大。

    平喜楼卖的是这个酒吗?不是的,卖的是平喜楼招牌。

    而且按照平老板的来信,纪彬第一反应就是,这明摆着要割富人非菜好吧。

    此时的平喜楼,正按照平老板的设想在走。他拿到黄桂稠酒就知道,自己肯定能大赚一笔。而且临近七夕,他要在七夕节当晚售卖!

    平喜楼的常客们都知道了,让平老板远走两天路程也要喝到的酒要在七夕卖出。凭着这个名头,他们也要尝尝。

    至于五钱银子一瓶?一两银子才能尝完所有滋味?对平喜楼不少常客来说,这都不是什么事。当然了,也有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。这跟平老板又有什么关系呢?

    在大家都期待黄桂稠酒的时候,有人问同去纪滦村的燕行首,她有没有尝过这酒。只见燕行首沉思片刻,笑道∶"那酒绵甜入口,回味无穷,是我如今最爱的酒了。

    好家伙,春安城最大酒楼老板的最爱!春安城最美行首的最爱!

    这名声还不够响亮?那就再来一把火。

    在七夕前一天晚上,平老板邀请几个出名的品酒"大师",让他们试饮。

    这一喝不要紧,几个风流潇洒的书生意然喝个不停,嘴里还念叨着什么甜蜜蜜,软绵绵,原来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这就跟纪彬有关了。

    当初他给平老板推荐这酒的时候,就说了这么一句话。"白玉含香甜蜜蜜,红霞成阵软绵绵。"

    这句话在平喜楼一直流传,当作调笑之言,反正不怎么正经那种。

    也有人解释,说这句话是形容一种酒。当时就被很多人反驳,怎么可能?怎么可能有这种酒?

    然后,这种酒出来了,几位流连烟花柳巷的书生自然听过这句话。此时立刻明白其中的意思。

    原来真的不是暧昧之言!真的是形容这种酒的啊!

    这次试饮让黄桂稠酒名声大噪。

    估计纪彬都想不到,自己会用这种方式给这酒添名声。

    而平喜楼也公布了接下来如何售卖。白色瓶,胭脂瓶,各七十七个,只能成对地买。七夕开始卖。卖完结束。

    只有这轮价格是五钱一瓶。

    等到七夕结束,一瓶黄桂稠酒恢复原价三钱银子,可以单瓶买,也可以成对买,成对就是五钱银子两瓶。

    至于七夕之后什么时候开始卖?

    那就不知道了,因为要等人家纪滦村的人酿出来。

    可以,不愧是平喜楼。

    能当春安城的第一,果然是有原因的好吧!这就是饥饿营销吧?精准把握有钱人的心理。

    确实,七夕之后再买会便宜,可是!作为一个尊贵的有钱人!你手里是不缺一两银子的!你肯定要在第一时间买到啊!

    燕行首都喜欢的酒啊,你能不买吗。

    再不行送给相好也行吧?

    至于只有七十七瓶,这话也不假。

    因为此时春安城的达官贵人家中,都有两瓶黄桂稠酒,平老板都送人了,自己手里肯定没有了啊。

    外面追捧热闹的昂贵新酒,他们这些达官贵人却可以轻易得到。甚至是平老板包了包装送过来的。

    一时间,黄桂稠酒的名声在春安城响亮起来。

    从高端客户,达官贵人们。到中端客户,平喜楼常客们。再有大街小巷的惊人传说。

    纪彬合上信,扶额道∶"柴力,帮我去新棣庄一趟,告诉邓家兄弟那彩陶瓶再追加一千。"柴力拱手要去,纪彬顿了顿∶"等等,三千吧,三千更稳妥。""总觉得这个酒要供应不上了!"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