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下文学 www.bxwx520.cc,最快更新小货郎最新章节!

    第36章黄桂稠酒。

    先把上好的糯米洗干净,蒸熟,洗净,晾干。

    再经过十几道工序,最后加入酒曲,再有合适的温度,只用三天,就能酶好。到时候加入提取的黄桂香味,调制好的糖,喝的时候加热就行。

    听起来简单,但实际操作却有很多难题,比如大量收购上好的糯米也需要渠道,买来的糯米还要验货。

    古代有没有温度计,找到合适的三十度比较难。

    然后还有提取黄桂香味,怎么能提取的香而不苦,这也是门学问。

    还有糖也是大问题,虽然宿勤郡附近有卖甜菜的,但想要清澈透亮的糖,价格也不便宜。

    等做出来之后,这酒的保质期还短,容易有沉淀物。所以五天的工序做好,十天内必须卖出去喝完。

    当然了。

    说了这么多麻烦事,这酒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。首先比黄米酒那种动辄一个月的,时间要更短。

    而且黄桂稠酒做出来的模样浓白似牛奶,说的琼浆,也就指这个酒。味道甘美不上头,微微加热,就是极美味的佳饮。

    非常适合家庭聚会,或者女子们畅饮,不上头又有酒味,谁不喜欢呢。

    等工序熟练之后,五天就能酿成,到时候能赚多少钱?稍微算算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不过黄桂稠酒的价格还没定,等里长等人酿出来之后,算算成本,然后再交给纪彬定价。

    纪彬这几日就是在里长家中讲授黄桂稠酒的做法,具体的工序都有了,剩下就看每道工序之间细微差别,这就靠里长他们。

    还好现在是夏天,温度比较高,适宜酿酒。

    纪彬沾着满身酒味从里长家离开。

    这四五日里,里长家一边学做新酒,一边在酿黄米酒,两样都不耽误。

    纪彬从里长家直接去自家后山,柴力已经在这帮忙了。

    这几日里宣老爹找来以前的老友,老友在宿勤郡建过作坊,还能找到简易图纸。都是方方正正的标准作坊模样。

    每个作坊都是个正方形,四面是通间的房子,中间只用柱子支撑,看起来宽阔敞亮。房间的屋檐也比较宽,方便下雨的时候用。而中间的大院子则空着,不少工作都会在院子里进行。

    纪彬看着图纸,这基本就跟现代的工厂一样,四面的房子都没有隔开,看着比较空,面积也大。实际使用的时候,如果需要分隔出房间,可以用直接屏风来隔断,毕竟这是作坊,是工作的地方,不用那么强调隐私。

    而作坊的后面,盖的则是一排房子,这房子就跟普通民居一样了,可以让作坊工人在此休息。如果以后人多的话,直接在后面继续盖房子就是。但现在倒是不用那么麻烦。

    除了建好作坊之后,周围还是空空荡荡的之外,别的都挺好。不过凡事都要慢慢来,他不着急。山脚这块空地慢慢利用,总会有用处的。

    这会宣老爹跟他的老友正在确定选址的具体位置,可这事毕竟要纪彬来决定,所以从里长家里出来,纪彬就来到后山。

    现在正是夏日,草木郁郁葱葱,一片生机勃勃。山脚前平地上站着四五个人,都是纪彬熟悉的。

    他们已经找了几个地方,只要纪彬确定,再找个良辰吉日开土动工即可。

    纪彬看了几个选址,最后确定两个作坊的位置,酿酒坊临近水源,刺绣坊则在一片平地上,最重要的是距离村落近一点。

    毕竟以后刺绣坊里大多都是女子,靠近村子会更安全。

    纪彬选东西极快,毕竟选个建作坊地址都磨磨唧唧,下面的工作还怎么做。

    他们这里讨论得热闹,柴力忽然碰了碰纪彬,让他往后面看。

    纪彬往后看了一眼,似乎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。没记错的话,这是原身的爹?

    那人似乎注意到纪彬的目光,扛着锄头迅速离开了。

    纪彬开口道∶"不用管。"

    确实不用管,他平日里礼数做到了就行,如果纪家人不高兴,也有里长出面替他摆平。纪彬对这个并不担心。

    定下作坊位置,村里老人算了算日子,三日后动工即可。到时候买挂鞭炮,再烧几炷香,算是动工仪式。

    这些纪彬是熟悉的,之前盖房子的时候就有这个仪式,而且现在手头还算宽裕,所以一切不用操心。

    其实村里人比纪彬更上心好吧。

    毕竟等酿酒坊建出来,说不定就需要人帮忙呢,他们纪滦村的岂不是近水楼台?再说那刺绣坊,现在村里女子已经铆足劲,苦练刺绣技术,就是想接活。来他们村里的货郎们都说,在他们这蜡烛卖的特别快。说不定都是每天勤加练习呢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一点,高娘子跟徐娘子的收入已经瞒不住了。

    她们两个本来就有些手艺,熟练之后做的也快,既然做得多,做得也好,手头肯定宽裕啊。村里谁家买东西基本瞒不住,看看他们俩家现在每隔几天都要吃一次肉,众人心里就有数了。

    而且她们两个在家中什么活都不用做,就连衣服都有婆婆帮忙洗。

    最近几天,两人还结伴去隔壁村的李裁缝那学手艺,每日早早出门,公婆就把饭菜做好了。晚上回来的时候,还是两人相公亲自去接,回来的时候还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。

    哪家媳妇儿有这种待遇啊。

    可徐娘子跟高娘子就有,这种待遇还是在做刺绣活之后开始的。

    不少人明里暗里打听她俩到底挣了多少钱。刚开始两家人瞒得都很紧。

    最后有纪彬示意,两人才透露了自己的工钱。

    做一件刺绣,就有八百文???八百文吗???四钱银子?这真的没说错?

    多少农家人一年到头也没这么多钱啊。

    高娘子跟徐娘子半个月就能做一幅,如果一直不休息,那一个月能挣八钱???

    这怎么可能!

    这话问到高娘子的时候,高娘子笑∶"我们这算什么,真正厉害的,还要看李裁缝。

    啊?

    一件刺绣八百文已经很多了。李裁缝收到的更多?

    我的天,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吧。

    可她们大多数赚二三十文就觉得很好了?天啊,这差距也太大了吧。

    说起李裁缝,在纪滦村,堰河村附近,也算小有名气。她做出来的衣服都很不错,谁家有好料子就会特意去找她。

    年前引娘第一次得好布料的时候,宣老娘就特意去找的李裁缝,可见她的名气多响亮。

    只是村里人都穷,一年能有一家找她做衣服的就已经很不错了,所以日子过得也一般。

    李裁缝有个四五岁的儿子,相公两年前病逝,她一个人照顾儿子跟婆婆,也就拿针线活当家用。

    这个价格只有李裁缝,纪彬,还有引娘知道。

    而且现在不打算说出来,毕竟如果让别人知道,李裁缝一个裙摆就能挣二两银子,只怕邑伊县下面左右人都会疯狂。

    纪彬还不想让局面这么失控,只让透露了高娘子跟徐娘子的价格。

    八百文的价格足以让所有人心动,但又不至于疯狂。不过这之间的差距也说明了,刺绣这东西,真的太看技术了。技术决定了一切。

    说到引娘,她最近可忙得很,早上去上学,下午回来就要写作业,骑小马,晚上还要核对刺绣账目,看看哪个绣娘有进步,哪个绣娘适合做什么花样。

    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,记得也越来越详细。

    纪彬让她慢慢来,自己帮她看刺绣账本吧,引娘还不乐意。辛苦点她也是高兴的,而且每天都很充实啊。

    纪彬不知道的是,引娘在荆高庄女学里,已经是十分出名的人物。学习进度快也就算了,还有一手好字,让荆夫子夸了又夸。

    而且引娘每次戴了绢花,后几日里,其他女学生就跟着买,好在荆高庄是个有钱的庄子,女学生们还买得起,不然只能眼馋了。

    可是谁都跟不上引娘的流行啊,毕竟杂货店那边有什么新鲜玩意儿,都是第一时间送到引娘手里的。

    引娘匣子里的绢花没有一百也有五十,更不要说其他小头饰,就连漂亮的荷包都有不少,可以跟衣服颜色搭配着来。

    引娘也跟纪彬说过这事,讲杂货店送来的东西太多,她一个人都用不了。纪彬就笑,说她不喜欢的可以送人,或者收起来也行,都没关系。要知道他拿的可是进货价,都进货价了,还不让引娘戴吗,这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反正引娘的穿戴在女学里是最好看的,可能她自己都没发现,但其他人发现了啊。不少女学生都喜欢跟引娘玩,偷偷模仿引娘的打扮。

    而且荆高庄离纪滦村也不算远,不少人都听说了引娘生日宴的事,更知道她得了匹小马驹。小马驹哎!还是自己的!多让人羡慕啊。

    就连一向淡定的荆夫子听说此事都微微挑眉。

    见引娘平时的穿戴就知道纪彬对她极好,从笔墨纸砚这些细节都能看出来,可直接给自家娘子买匹小马?

    她也没怎么听说过啊。

    不过见引娘心性跟之前一样,学习读书依旧努力,荆夫子这才放心。

    知道引娘私下还在记账,没事还会用女学的账来考考她,多教她些东西,甚至指点她怎么穿衣,怎么搭配。

    指点这些东西的时候,荆夫子忍不住笑,也就引娘有这么多衣服这么多首饰能用来搭配。普通人家一季能有两身衣服已经很好了。

    她还以为这些东西以后再也用不上,没想到还教了个"徒弟"。

    纪彬知道荆夫子私下的教学,还让引娘又给夫子带了礼物,皆是些上好的点心,还有适宜的布料。

    荆夫子知道纪彬承担得起,也就没拒绝。

    不过她很好奇,纪彬跟引娘以后到底会有多大的成就。毕竟这两个孩子,看着就不普通了。

    说回现在,纪彬等作坊开工之后,也要去另一个地方。

    之前在春安城就说过的新棣庄,这个新棣庄上有个叫邓杉的陶匠,做出来的陶器物美价廉,也是家传的手艺。

    纪彬杂货店就有他做的碗碟,很受昌伊县下面百姓欢迎,毕竟比较便宜。

    陶匠邓杉以前也供应给李老二,但那时候卖的不多,主要是新棣庄距离昌伊县比较远,走路要四五个时辰,而且陶器这种东西又不经运。

    但是纪彬做杂货店之后,让路过的货郎们直接带过来,或者货郎们就地买了,他肯定是不会限制的。

    如果帮纪彬运过来,他还给运费钱。所以邓杉这段时间还是挣了不少钱的。

    纪彬要去的消息,是货郎们提前传过来的,也让他有所准备,不然唐突上门有些不好。

    不过去新棣庄之前,还有另一个地方要走一趟。

    那就是夏阳坝。

    纪彬之前去过夏阳坝几次,帮里面的夏大娘念过两封信。那信来自边关,是她当了正九品保义校尉儿子写的。

    因为是同乡,柴力跟这位夏校尉也认识,现在也很关心他的近况,还想通过夏校尉了解一下上司同僚们如今过的怎么样。

    所以纪彬跟柴力顺便走一趟,两个村子离得不远,算是顺路。

    两人早上出发,走到下午才到夏阳坝,不过很快就找到夏大娘家中。

    夏大娘看到纪彬的时候还有些高兴,开口道∶"是你?我听别的货郎说,你已经当了掌柜?"

    纪彬笑∶"小生意而已,我跟朋友正好路过这里,就想起您了。想着附近认字的不多,就来问问有没有信要帮忙看。"

    "有的有的,你还挂念着这事呢。"夏大娘也没想到纪彬会这样好。

    纪彬跟柴力来之前商量过了,不透露柴力的身份。

    毕竟同是在外打仗,看着柴力耳后的疤痕,再看看他空荡荡的左臂袖子。让夏大娘看到了,只会更担心夏校尉的情况。

    至于军中能发出的信,全都经过检验,不会有什么秘密透漏出来,纪彬跟柴力更不会乱说。

    这次有两封信。

    第一封信是年后从汴京发出来的,上面写了汴京的繁华,说过年的时候跟着圣人,太子殿下看了许多庆典。

    圣人对他们也多有封赏,跟着来的人都换了新衣,还赏赐了礼物。

    还说汴京的繁华是想象不到的,等他从军中退出,一定要带夏大娘去汴京一趟。最后也写了多有挂念,再次谢了帮忙读信的人,让夏大娘给他写钱财,算是帮忙。

    不过这句话纪彬没念,夏大娘一人在家,他比自己更需要银钱。

    第二封信的内容有点多,是三四月寄过来的。

    那时候夏校尉已经回了边关,只是他一直跟着的副将没回,新副将较严苛,以后写信会少。前副将留在汴京,圣人对他多有照看,非常宠幸。

    夏校尉还说自己一行人回边关的时候,太子殿下还亲自去送,感激涕零无以为报。之后种种,说的就是夏校尉在边关的琐事。看得出来这位夏校尉一直在读书认字,非常不错。

    但结尾也讲了,之后可能才能寄一封信,让夏大娘不用担忧,又多寄了银钱,让夏大娘不要省着花。

    如今五月下旬,夏校尉在边关也有好几个月了。

    纪彬读完这些信,不仅夏大娘松口气,柴力也放心了。既然圣上如此信任,他的同僚们过得应该还不错。

    夏大娘硬是留他们吃了顿茶,这才肯放两人离开,但给钱的话,纪彬怎么都不要。

    这让柴力也有些动容。

    夏大娘更是拉住纪彬的手,不过纪彬他们也该走了。

    新棣庄的邓杉还在等着呢。

    不管是夏阳坝还是新棣庄这里,都属于邑伊县比较偏的村落,道路也不如纪滦村,堰河村。更不要说荆高庄了。

    纪彬看着这条路,怪不得陶器运不出去,这路也太差劲了。

    到新棣庄路口的时候,邓杉已经在等着了。

    邓杉今年二十四,因为口吃得厉害,尚未娶妻,看到纪彬他也是点点头,算是打了招呼。

    纪彬知道他的性格,并不会计较。

    邓杉还有两个兄弟,做陶器的手艺他们三兄弟都会,平日也是一起干活,都是沉默又踏实的性格。

    其中邓杉的手艺最好,也喜欢琢磨这个。

    等纪彬到邓杉家中的时候,几兄弟都在这,明显是很欢迎他。毕竟跟着纪彬确实赚到钱了。

    纪彬看了看他们平时烧制的陶器,在里面看出不同,比如有些瓶子已经开始有颜色,而不是单纯的土色。

    纪彬道∶"这是最新烧制的陶器吗?"

    邓杉点头,其他兄弟补充道∶"他平日里爱琢磨这个,可以烧的更好,但是咱们邑伊县没人买的。"

    毕竟昌伊县消费水平在这,当然不好卖。

    要是运往春安城,他们也没门路,就怕做出来之后砸到手里。

    纪彬心里已经有数了,基本就是,他们有技术,但是没销路。

    这让纪彬有些放心,开口道∶"我这次过来,还是定酒坛,上次的酒坛还不错,只是这次要的数量多。"

    肯定先把黄米酒的坛子定下来,以后一月至少五百个坛子,这样生意放在春安城都是大的,他当然要亲自来谈。

    "五,五,五百?"邓杉努力道,"好,好好好多。"

    另外两人更是不敢相信。

    他们两个基本都是种田为生,没事给弟弟邓杉帮忙,邓杉也会给他们些酬劳。因为他们从未想过,靠这陶罐能赚大钱,也就是补贴家用而已。

    毕竟以前东西运不出去,只有自己村跟隔壁村才会过来买。

    可现在呢?五百个?!

    纪彬道∶"对,一个月至少五百个,过来就是想问问,能不能做得及,我大概二十天后要,以后每个月十五都要送五百个到纪滦村。"

    黄米酒一个月后酿成,坛子肯定要提前送过去的。

    而且那个时候酿酒坊应该也建好了,甚至可以把坛子直接送到作坊里。

    不等邓杉回答,他两个兄弟有些犹豫。

    他们三个虽然都是熟练工,日赶夜赶,也很难做够这么多吧?原本以为上次订了五十个酒坛已经很多了,可现在直接翻倍!翻十倍!

    邓杉却直接点头。

    他虽然说不出来,可却比两个哥哥坚定∶"我,我,我,可,可,可以的。"邓杉努力了一段话。

    大意就是,他可以提高产量,做五百个就是三炉的事。十五天可以做好,,晾个五天之后,就可以送过去了。

    纪彬提前了解过酒坛的做法,知道这种时间很极限了,要是做坏一炉,时间也就赶不上了。可邓杉却坚持得很,他能做到。

    纪彬有些佩服邓杉的为人,开口道∶"那好,价钱没变吧?"

    之前买小酒坛的时候,就是五文钱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